下午公共電視聽聽看節目介紹了一個很特別的人生故事
男女主角都是小兒麻痺患者
先生楊志裕周歲時就罹患小兒麻痺,造成雙腿嚴重萎縮
並有脊椎側彎、背部肌肉萎縮情形,屬重度殘障
但挫折和困頓卻未擊倒他
自十二歲開始,就在經營鐵工廠的家中,從學徒開始做起
二十幾歲時才到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念小學一年級
不過幸運地在那裏認識了同樣罹患小兒麻痺的妻子黃玉珍
後來夫妻兩人就在桃園從事改裝殘障用汽機車工作
像是替無法以雙腳踩踏油門及煞車的殘障者
設計改裝出可以直接用手搖桿控制速度及煞車的裝置
太太則在旁邊當他最得力的助手
不過太太笑稱~她當助手當了二十年
常被她先生笑說
如果是學徒的話,早就該出師啦~呵呵
楊志裕提到,他跟太太剛開始作改裝車輛時
生意很不好
曾經有過三年的時間
每年只有兩三輛車進來改裝
也就是說一年只賺兩三萬元
幾乎天天都吃十塊錢的榨菜肉絲麵
但他太太還是不離不棄
也遇過業務員開車進來
發現他是小兒麻痺患者
馬上就藉故把車開走了
因此二十幾年來遭遇到了許多挫折
一直到最近幾年生意才漸漸穩定
訪問過程中
碰巧有位女性機車騎士騎車來改裝
她說因為肌肉萎縮,體力越來越差
希望能把座椅改裝成有升降功能
以便順利上下車
之後楊志鈺有感而發地說:
"每次客人來改裝車輛時
你以為只是改裝一輛三輪車或汽車嗎?
其實不然,因為客人往往兩三年後又會回來找他
這次則是為了因應他們身體病況的變化
而提出其他改裝的要求
他常常會擔心
怕自己哪一天無法達成客人的要求
漸漸的,一年一年過去
改到最後
客人就變成植物人了......"
講到這裡,楊志裕有點哽咽
"唉,不會講了,真是五味雜陳啊"
沒有小孩的夫妻兩人
平常最大的休閒活動就是到附近的公園散步
在家則最喜歡看有關車子跟音樂表演(是古典歌曲喔)的節目
楊志裕說:
"剛結婚那幾年,因為經濟狀況不好
所以不敢生,現在年紀大了
又一身都是病,就更不敢生了"
黃玉珍則說:
"我們有自知之明,如果沒有能力養育照顧小孩
只會造成社會的負擔。"
雖然他們兩人說來一副輕鬆的模樣
不過沒辦法像一般人一樣經歷養兒育女的過程
可能還是一種遺憾
但或許這種遺憾
對於早已嘗盡無數辛酸困難的他們而言
其實也只不過是另一次早已告訴自己
要接受、要看開的不得已吧
這段平淡自然的節目一點都不花俏也不聳動
但卻格外感人
四肢健全的我們
常常因為工作及生活中的挫敗而難免抱怨
同時也總會忍不住期待過著安逸的生活
但是
反觀從小就行動不便的楊志裕跟黃玉珍夫婦
這兩位最有資格埋怨人生、感嘆不公的人
卻反而毫無怨懟
坦然接受不同的人生安排
甚至笑看許多生命裡的困難與挫折
同時也盡力發揮技能去幫助其他身障朋友
有時候透過這些勇敢的鬥士
才能提醒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吧